週日邀請親子天下資深撰述-李宜蓁,來介紹親子天下12月雜誌-《家的力量》
生命悲歌:我住的地方不是「家」
經濟變遷
「不山不市」,居民多是過客
這裡的悲劇,可以從「不山不市」,既非偏鄉,又非大都市的大環境開始講起。
爸媽拚賺錢,小孩當家
竹東的困境,卡在不是偏鄉,無法獲得外界關愛的眼光,也不像都會擁有聚集商業和精英人口。
它只是一個暫居的城市,一個多數人的「他鄉」……
根據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統計,竹東鎮有超過四百位原住民學生,其中過半的原住民孩子寄居在親友家或是自己租屋。就算能與父母同住,為數不少的父母也因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家庭與教養。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宛如一家之主。
缺乏認同
沒人在乎的孤獨釀成冷血
3種「家人」扭轉孩子命運
孩子陷落的癥結,有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系統。學校老師、NGO、社區紛紛由下而上起而行動,喚回各界對故鄉的認同,守護孩子安全長大。
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
(本周日是關心孩子日,還有騎士堡的活動與大家分享,鎖定節目有送禮物喔!
另外還有孩子的歌曲陪大家渡過周末假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