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被遺忘的作物成為人類未來糧食的希望。(夏明珠專題報導)
全世界有七千多種農作物,被耕種了幾千年,然而三分之二的人,卻以小麥、玉米、稻米和黃豆,僅僅四種作物為主食,馬來西亞一群科學家正在嘗試改變這一點,要從次要、甚至是一些被遺忘的農作物中,尋找有潛力成為未來主食的作物。他們想要扭轉糧食的未來,消除人類吃的侷限。
在距離馬六甲海峽只有大約一個小時車程的吉隆坡鄉下,矗立了三座巨大、銀色、閃亮的球形建築,那是馬來西亞未來作物研究中心,它專門栽種被遺忘的作物。這些作物至少存在了幾百年,但出了馬來西亞,卻連名字都叫不出來,即使在馬來西亞,食用的人也愈來愈少。在加工食品使用的原料愈來愈集中化,糧食市場被馬來西亞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口中的糧食裡的四大天王壟斷的狀況下,其他作物都被忽略了,這四大天王就是小麥、玉米、稻米和黃豆。
科學家正在致力於把這些被遺忘作物的潛力開發出來,這個嘗試來的正是時候,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災,愈來愈頻繁,而導致氣候變遷的禍首、溫室氣體,有三分之一是在糧食生產與運送過程中產生,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到2050年以前,全球人口將成長到一百億,因應一百億人口需要,糧食產量必須比現在增加百分之五十。如何在不加劇氣候變遷,不進一步破壞生物多樣性以及不傷害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達成這個目標,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就在這些被遺忘的作物上,在地農產品氣候適應性強,通常也很有營養價值,飲食多樣化對人類未來的生存,將至關重要。
糧食在地生產,可以減少進口,降低糧食供應過程中,產生的碳足跡。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業帶來的威脅,恢復糧食種類的多樣性,也有助於提昇糧食供應的安全。
糧食安全專家說,人類並非糧食不夠,而是分配不均,太多糧食被忽略,問題就出在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理,大家都看不起土產農作物,覺得進口的才好。
馬來西亞未來作物研究中心主任阿里說,他1980年代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到非洲國家尼日見習,農人在自家院子裡種的一些當地特有的作物,讓他大開眼界,那些東西隨便種隨便長,根本用不到所謂的農耕技術,連施肥都不必,在大宗糧食接不上的時候,他們就把自己種的東西當成主食。阿里就是那個時候看到建立替代性糧食系統的價值,不過這個想法遭到強烈抗拒,反對者多數都認為土產農作沒有市場,因此,如何提昇它的吸引力、新鮮感以及附加價值很重要。如何把辣木或者班巴拉豆之類的在地作物融入加工食品,做成即食湯包、義大利餃以及印度圈圈餅,也是馬來西亞未來作物研究中心現在研究的項目之一,因為它們知道,如果還是使用傳統的食譜,就很難擺脫只有老人和窮人才會吃在地作物的印象。
在地作物推廣到全球,藜麥是個相當成功的例子,三十年前,藜麥出了它原產地的玻利維亞以及祕魯山區,就幾乎沒有人認識,如今,全世界時尚餐廳的菜單上,大概都有它。以營養價值而非產量取勝,是在地作物發展的優勢,自1960年代綠色革命之後,現代農業就被高收成的農作主宰,這有一部分是為了要解決飢荒。不過現在環境中愈來愈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開始減損作物的營養價值,與其用基因工程來改造作物,倒不如重新來關注那些更營養、卻被忽略或遺忘的作物。
維持糧食多樣性的意識正在覺醒,不過它仍然敵不過高糖、高油以及高加工的西式飲食。因為大家還是很迷戀進口產品,認為進口的才高級。
然而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四大作物的產量減少,表示我們的飲食習慣和觀念,也必須要改變,我們應該要放寬對不同糧食的接納度,漸漸習慣以別的作物當主食。